旺報【記者李侑珊╱綜合報導】

獲頒「生命科學」獎項的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盧煜明,任教於香港中大,2013年曾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;「物質科學」獎得主為北京清華物理系教授薛其坤,2013年曾帶領該校物理系、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及美國史丹佛大學實驗團隊,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,被譽為「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中科院院士」。

未來恐現科技人才荒

去年成立的「未來科學大獎」,為大陸首座由科學家、企業家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,目前僅設置「生命科學」與「物質科學」兩個項目,單項獎金為100萬美金,約合新台幣3135萬元。

大陸民間自行籌設的「未來科學大獎」15日舉行首屆頒獎典禮,北京清華大學、香港中文大學的獲獎學者薛其坤、盧煜明受邀領獎,盼能增添社會對科學教育的重視。根據OECD調查,大陸以科學研究作為職志的學生不到2成;專家分析,時下大陸學子進行生涯規畫,優先考慮收入多寡,科學研究工作的回報率低,讓學子沒興趣當科學家。

對於成為彰化縣鹿港鎮小額借貸快速撥款 >雲林縣西螺鎮留學貸款 「未來科學大獎」首屏東縣滿州鄉汽機車借款 屆獲獎者,盧煜明強調,自己熱愛科學研究,「這是生命的一部分」,卻仍無法引起學子對科學的興趣。

盧煜明視科研如生命各家銀行車貸利率比較表

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公布的2015年度國際學生能力測試(PISA)結果顯示,美國以科學研究為職志的學生,比例為38%,大陸僅16.8%;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孫雲曉分析,在1980年代,成為科學家是許多孩子的夢想臺南市龍崎區身分證借款 ,如今科學工作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大不如前,未來恐出現科技人才荒。

孫雲曉進一步指出,時下學生擇業多以收入為考量,不願意從事負擔重、要做出犧牲的工作;科學研究工作的回報率不高,為能適應不確定性高的社會,學生認為學習經濟與政治較合時宜,畢業後能從事企管工作,獲取較高的薪水。


arrow
arrow

    uykyu2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